首页 > 高考快讯 > 正文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笔记整理及归纳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笔记整理及归纳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对考生来说比较灵活,考生可以自行设置备考方式,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一下自学考试的中国文化概论重点注释整理归纳,以供参考。

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的设置

中国传统生产经济文化,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是指在中国传统农耕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发展和不断传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又称农业文明。

中国农业经济的多元文化因素是中国生产经济和文化的基础,是农业自然经济。此外,还有畜牧业、林业和渔业。在我国历史上,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国家:“舍”是地神,“稷”是粮神,后来“社稷”被用来代表国家。

农业自然经济:依靠种植农作物自给自足的经济。

中国生产经济文化的特点是:(1)在有利的时间、地点和人民的勤劳中重视农业的经验;(2)农民以工补农、经商致富的心理;(3) 精打细算、心满意足的耕作传统。

农灌文化:农灌是中国民族生产文化的主要内容。

农耕灌溉文化的主体部分:南方农业是稻作文化,其主要标志是种植水稻和修垄渠,使用水车。北方农业是一种小麦谷子农耕文化,主要标志是种植小麦、谷子、高粱、玉米、谷子、谷子、豆类,主要是耕作和灌溉井渠。南北农耕文化也有许多共同点,其中最重要的是二十四节气文化。

农历的文化价值:西汉中期,历法定型,同时确定24节气,成为统一的历法定制。24节气是一种基于太阳、地球和月球运动的计时方法。当重要的节气来临时,皇帝会亲自持有农耕示范意识,开始全国性的农业生产。两千多年来,中国农民按照二十四节气安排农业生产和生活,促进了农业社会的发展。

二十四节气:春初、雨、虫醒、春分、清明、谷雨、历夏、小满、芒中、夏至、小暑、大暑、立秋、楚蜀、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微寒、严寒。

农业书籍中的农耕文化思想概述:中国古代有许多农业书籍,阐述了古代农耕经营的经验和农艺思想,表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文化思想正在得到总结和梳理。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汉代崔石的《四人月令》、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唐代吕贵蒙的《雷土经》、宋晨甫的《农书》、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明、宋应兴的《天宫开物》,清代张鲁湘的布农书。这些书的内容包含了官方生产管理和地方生产知识的内容,并总结了一些基本的理论思想和操作方法,显示出很高的文化自觉性。其中,历代农业典籍中提出的主要农业管理思想和生产知识有以下几点:一是水土利用总体规划;二是调整农业生产关系;三是“灾害管理”思想;四是人力理论战胜自然。

农业管理思想的历史地位:在我国传统的农业社会中,由于国民经济是农业经济,社会生产是农业生产,在上层文化中形成了一套农业政治思想。农业管理思想的核心是“政绩观”和“勤劳农业”观。

政绩观是指历代统治者把农业丰收与否作为考察国计民生质量和自身政治或政治失败的标准;

“勤农农业”的概念是建立以农业为基础的原则,制定一套鼓励农业的总体战略。

(开元《战经》和《四世传尧》是唐代重要的农业文献。)

中国商业发展历程:商周时期,中国的市场贸易有了一定的发展,并开始用钱。春秋时期,各国首都都设立了市场。战国时期,商业城市兴起。秦汉以后,长安、洛阳等地形成了商业网络。唐代出现了专卖店。宋元以后,商品经济逐渐发展起来。明朝中叶,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的经济萌芽,商业经济显示出勃勃生机。

中国民族商业有两个文化特征:一是汉族与多民族地区的国内贸易活动频繁,商路通达,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文化交流。第二,中西方对外贸易历史悠久。

传统市场贸易的文化特征:局限于农业生产经济框架内的发展,也使我国民族工商业更加丰富了农业文化,这已成为一个特点。我国很早就开始对市场贸易进行管理,并从礼俗制度上规定了其管理秩序,对后来的商业活动产生了长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以文化促商的传统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今天也有其现实作用。

市场贸易有四种模式:(1)市场,即集市,明代以后逐渐形成的集市;(2)市场,南方的一个固定的地方,叫“集市”;3)北方叫“集市”,即三天小集市,五天大集市;(4) 从唐代开始,庙会期间举行的大型贸易活动称为庙会,后来发展为庙会。庙会不是都是政府办的,而是政府和人民共同举办或自发举办的。庙会不仅是购物,而且是朝圣、游玩、娱乐、具有集体性、民族性的传统文化活动。

市场贸易的方式有:(1)农业和商业都有,从业者称为商贩。其操作方式是将货物放在路边、十字路口或市场地面上,也有手推车、搬运车或货架来放置货物。其中一些是互惠行为,是易货,与利润无关。(2) 贸易经营,即从卖方到买方主动加入企业经营,即从原产地采购,到需求销售。他们通过贩卖甚至长途贩卖牟利。历史上,徽商和晋商都很有名。他们用“船帮”和“车帮”进行长途交通,足迹遍布全国,甚至日本和俄罗斯。(3) 买方主动与卖方趋同是一种管理模式。过去企业经营中存在固定资产、流动资金和相对稳定的劳资关系,形成了一些银行、银行、商业银行等大型贸易集团。

经营方式:城市的声音;商业战线;牌匾和品牌。

商业习俗:拜财神、经销、广告

工匠团体:为某种目的而组织起来一起行动的工匠团体。

行会组织:又称行业组织,是手工艺品自发形成的同一行业组织。其职能是互相帮助,保护行业利益,又称行业协会。(帮会的管理方式主要有:祖宗崇拜、师徒传承、行业禁忌)

工艺的文化历史意义:历史传说说明工匠有三个特点:(1)手艺精湛,注重手的灵巧性、体验性和审美效果,肯定工匠双手实现心灵的能力。(2) 没有大型机械的配合生产,传统手工业劳动规模小,超出一定的控制范围,产品就会变形。(3) 独特性是指一些手工制作的产品被认可后,人们会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欣赏习惯;对于同一件作品,如果别人做了,他们就不会认可。

民族手工业对农业文化的促进:手工业是农业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如果没有手工业,中国的国民经济就不可能在封建社会末期借助大机器和新思想向现代社会转型,也就不可能在世界竞争的轨道上加速前进。

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

1、 简述了“文化”一词的由来。

(1) 关于“文”的释义:①“文”的本义是“画错”,即图案。② “文”的引申意义:在人的认知领域,“文”延伸到后天的品德修养,与“质”的本质相对应;在政治领域,“文”则引申为“文化教育”,主张用礼乐来提高人的修养,使人的道德修养得到提高国泰民安,这与用军事手段征服别国的“武功”相对立;在天文学和人文学科方面,也指先天素质的“质”;天文学是指自然现象和规律,人文是指社会现象和规律。

(2) 关于“化”的解释:“化”的本义是“变”,它不仅包括从无到有的“创造”,也包括宇宙形成后的“进化”和“分化”。

(3) 对“文化”结合的解读:中国古典“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和精神物质创造。

2、 为什么中国文化属于民族文化?

(1) 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渊源。各民族在古代创造了青铜文化,发展了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

(2)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的多元文化相互交流、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它们在许多地方相互融合,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

(3) 汉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中居于主导地位,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社区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凝聚和凝聚各民族文化的作用。

自学考试如何复习《中国文化概论》

一般自学考试学习必须是教材大纲、习题、历年真题,网上一些学习资料综合复习才行。

自学考试根据你的时间考试计划制定学习计划来安排你的考试。如果你有更多的时间,你可以学得更快。当然,你也可以从网上下载资料,按照教材与考试大纲相结合的方式学习。毕竟,自学考试需要依靠自己的实际能力。

自学学习以自学为主,主要参考资料和考试大纲加上一些网上学习资料,除此之外还有多年的真题。关键是要充分理解考试大纲,用好教材。这是设置问题的基础。最好买一套模拟题来做,巩固学习成果,制定计划,花时间刻苦学习。自考要靠真正的知识过关。

展开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