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百科 > 正文

华文教育|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

华文教育|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

  华文教育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教育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教育学学位。

  该专业面向海外尤其是东南亚华人,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扎实的教育学和汉语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从事华文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华文教育及管理人才。 开设背景改革开放后,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华文在国际交往中的地位越显重要,华文教育才真正开始被世界各国广泛重视,尤其在东南亚各国,华文教育也重新受到重视,“汉语热”迅速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华文教育功能也因此从单一走向多元,即华文教育除为华侨华人传承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之外,还肩负着培养适应时代要求、服务当地社会的通用型人才等等。中华文化及其相关内涵的独特魅力,通过华文教育的实施,获得包括华侨华人以及越来越多外国人的理解、接受及应用,在异域大放光彩,为所在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发展历程

  自从两千年前有了海外华侨,最初的华文教育也就出现了。不过那时的华文教育实际上就是华侨教育,最早的教育形式是华侨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后来发展成海外的私塾,人们通常把最早见于文字资料的1690年荷属印度尼西亚巴达维亚创办的“明诚书院”作为华文学校的开端。

  华文教育在中国国外发展成规模,是在辛亥革命以后,由于全球政治经济不断变化,华文教育的发展道路也因此从不是一帆风顺的。

  随着海外华人社会的不断扩大,海外华文教育也不断扩大。发展到今天,华文教育已经成为维系华人社会的中坚。

  2005年,教育部在专业目录外增设华文教育本科专业,暨南大学华文教育专业是中国全国首个华文教育专业。

  2012年9月,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华文教育首次出现在专业目录内,专业代码040109T。

  2020年2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中,华文教育信息保持不变。

  培养目标

  华文教育教学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发展需求为基本原则,以中国高等教育定位和特点为参考框架,同时以行业标准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品质,具备良好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具有国际视野,系统掌握教育科学和该专业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精神和教育创业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能够在各级各类教育及管理机构胜任教育、教学、管理与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课程体系编辑语音

  总体框架

  课程体系主要包括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毕业论文(设计)。理论课程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三类课程组成。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大学公共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及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理工类以及艺术教育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为华文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为华文教育的主干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实践课程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训、教育实习、教育考察、教育调查等。毕业论文(设计)包括学术论文,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实验报告,教育、教学和管理案例分析报告等。

  各高校应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探索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

  各高校可选择一些反映学科前沿、学校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知识单元开设选修科目,并推动教师将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

  课程结构应覆盖专业知识体系的主要知识单元、知识点。选修课程的范围和数量应提出明确要求,以保证课程的可选择性。有条件的高校可开展中国国内(外)学生交流、各类形式和层次的联合培养或双语教学。

  在总学分中,实践课程所占比例应不低于25%。

  理论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大学体育、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创业基础课程、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等,旨在提升学生的基本知识素养、科学与人文素养、道德品质和身心素质。 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中文、数学、英语、华文教育学、小学心理学、小学班队原理与实践、小学各学科教学与研究、中国华文教育史、外国华文教育史等。 专业方向课程 各高校可根据华文教育的培养目标确定各专业的方向课程,教学内容应涵盖业务方面核心知识点,包括:华文教育学、小学儿童发展科学、小学儿童保育学、华文教育研究方法、小学特殊儿童教育、幼儿园课程、小学儿童语言教学、小学儿童健康教育、小学儿童艺术教育、中国华文教育史、外国华文教育史等 。

  实践教学

  实践课程

  实践课程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训、教育实习、教育考察、教育调查等。

  教育见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教育机构进行的有关教育、教学、教研与管理工作的观摩和学习。

  教育实训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模拟实践中或模拟实验平台上进行的教育、教学、教研与管理的技能训练。

  教育实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教育机构进行的教育、教学、教研与管理实践活动。

  教育考察是学生对特定教育区域或教育机构现状的实地勘察。

  教育调查是学生对教育、教学、教研和管理工作具体问题的实地调研。

  各高校应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在实践教学环节纳入创新创业方面的实践训练。

  毕业论文(设计)

  华文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可采取学术论文,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实验报告,教育、教学和管理案例分析报告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与特长,结合教育实践,在教师指导下规范地开展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毕业论文(设计)选题与内容应符合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强调综合运用所学理论与专业知识。毕业论文(设计)应遵守学术伦理,符合学术规范。各高校应为本科生指定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由各专业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必要时可聘请基础教育学校或其他类型教育机构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或管理人员参与指导。毕业论文(设计)应做到主题明确、资料翔实、方法科学、论据充分、推证严密、结构合理、格式规范、行文流畅、符合学术伦理。指导教师应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开题、研究、写作、答辩进行全程指导,强化对选题、研究方法和写作规范的指导。

  发展前景

  考研方向

  学习华文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在毕业后可以报考华语研究、华语文教育研究、中华文化与华语传播、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播、华文教育、教育学、心理学、汉英语言、心理健康教育、汉语国际教育、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等专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 。

  就业方向

  华文教育专业毕业生适合在海外华文教育机构海外华文媒体华人社团等机构从事汉语教师、编辑、记者等工作 。

展开全文阅读